老人明知自己被“物聯網分紅”微信群騙了,還在苦苦等
學會使用智能手機為老年人打開了接觸互聯網的窗口,卻也讓他們暴露在網絡詐騙的風險之下。因為缺乏對網絡世界的判斷能力,老年人被騙是新聞中的常事。林逢春告訴記者,剛開始接觸電子支付時總是感覺“心里頭慌、沒底兒,老怕上當。”
有一次,他看到一個網頁廣告上打著標語“保險只要3塊錢”,覺得很劃算,點進去后,最終被扣了282元。他至今不解:電子支付需要用指紋驗證,錢究竟是怎么被劃走的?后來他的兒子幫忙投訴退款,才把錢拿了回來。
從那以后,林逢春“再也不敢瞎點了”。即便是免費領手機的廣告彈出來,他也“絕對不領”。慢慢地,他總結出了一些“安全技巧”。比如每次在網上購物時,只買小件的東西,“就算買錯了也不后悔”。
2013年,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,很多老人開始用子女淘汰下來的智能手機。羅旭注意到,“北大教授被騙1700萬房產”這樣針對老年人的電信詐騙事件時有發生。“學了很多手機課程的老人,結果反而更容易被騙。”
于是,夕陽再晨開始注重老年人媒介素養的提升。在課上學過類似防范課程的李文君就經受住了一次“考驗”。
三年前,李文君被熟人拉入了一個“物聯網分紅”的微信群。群主宣稱,未來中國將接管物聯網的話語權,勸群內的老人當原始股東。只要入群成為會員就能得到3000積分,拉別人入群也能得到積分。
前段時間,群里開始組織領導架構,淘汰了69歲以上的老人,保留了65歲以下的。因為年齡符合,李文君被安排了一個“統計員”的職務,也算“領導”。
精簡人員后,李文君所在的新群只留下了60多個人,六個人劃為一個科,十個科組成了一個處。群里每天會組織成員學習國際形勢,最近學的是“中國的五個內憂外患”。疫情期間還建了線上會議室,上課內容不允許外傳。
今年7月,群主讓群內的老人上交身份證號、銀行卡號和手機號,還囑咐說,“這些資料是要打包往中央領導送,一定不能聲張,因為國際有規定說任何一個國家不能隨便給老百姓發錢。”
從一開始,李文君的女兒就提醒她這是網絡傳銷,“是給你們洗腦,用利益來誘惑你們,最后就得掏錢了”,但退群幾次后她又被熟人拉了回去。李文君后來稍微“留了個心眼”,因為擔心上交的銀行卡被亂用貸款,她專門開了一個沒有錢的空卡。
“都三年過去了,對方也沒說交多少錢入股原始股東。”李文君感到很困惑。有志愿者告訴她,這可能和前一兩年警方在全國各地破獲了幾起打著“物聯網”名義傳銷、詐騙的案件有關。
雖然也懊悔上交了自己的個人信息,但因為好奇心驅使和礙于熟人面子,她沒有完全退群,仍在持續觀望。
